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医药卫生正文

消化能力接近临界点 医药进出口面临汇率变动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3 浏览次数:74

生意社10月28日讯日前,美国宣布推迟原定于10月15日公布的主要贸易对象《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中美之间的“汇率战”暂缓。但对我国外贸企业来说,随时可能发生的汇率摩擦仍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内医药进出口企业也不例外。

“人民币如果再继续升值,一些医药出口型企业将面临亏损甚至倒闭。”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忧心忡忡地说。

出口企业面临亏损

“我国医药出口型企业平均利润并不高,仅为2%~3%。从今年6月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接近3%,基本上接近企业可承受的临界点。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再升值的话,企业基本上没有能力进行成本消化,我国医药出口企业可能直接面临亏损。”许铭说。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当初签订合同是按当时汇率计算的。而公司从洽谈业务到交付产品,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在此期间汇率的变化,不仅给企业带来直接兑汇损失,还直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张先生是上海一家制药集团负责销售的总经理,兼管对外贸易。他告诉记者,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缩水。以一份报价为百万美元的单子为例,假设签单时的汇率是6.84,现在的汇率为6.64,仅此一项企业的直接损失就是20万元人民币。假如企业不以美元报价,而是以人民币报价,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出口产品价格出现上涨,则有可能失去竞争优势,国际订单也将由此减少。

“我国医药出口产品多数附加值较低,主要凭借的是价格优势。一旦我们这边提价了,价格优势不复存在,采购商可能转向其他国家采购。最典型的如原料药,中国一旦提高价格,印度马上就会抢单。”张总说。

“人民币升值已经使企业接到的订单减少。”国内某大型医药出口企业的高管称。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采购商为了避免损失,开始增加采购批次,而减少一次性的采购量。

前不久,医保商会在浙江对医药进出口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企业已经处于亏损边缘,医药进出口企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期,我们担心企业‘无单可接’;如果汇率再发生波动的话,我们担心企业将处于‘有单不敢接’的困境。”许铭说。

据许铭介绍,今年1~8月,我国医药外贸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医药产品累计进出口额386.1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出口257亿美元,同比增长29.5%;进口129.1亿美元,同比增长24.6%;贸易顺差1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4.9%。这表明医药外贸“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汇率急剧波动上升的话,出口上升的势头将会得到遏制。

在华外资难以幸免

在经济学人士看来,美国对我国汇率施压,主要是从单边贸易出发,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许铭指出,现行的国际贸易统计方式还是基于原来易物交换的“国际贸易”概念和理论,这种统计方式实际上已经落伍,不太符合现行贸易的实际。

以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为例,2009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到我国整个医药出口额的20%左右,其中美资企业数量在外资企业当中占了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在我国医药类产品对美顺差中(2009年对美顺差为26.77亿美元,今年1~8月份对美顺差为24亿美元),美资企业扮演了相当“吃重”的角色。此外,原料药是我国医药类产品出口的大头,但利润微薄,在利润相对较高的高端产品中,外资企业贡献不可低估。以制剂出口为例,排在首位的是辉瑞制药,其旗下子公司辉瑞苏州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位列第三,礼来苏州则位居第五;而在医疗器械和设备出口方面,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更大,如美敦力医疗用品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圣犹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就分居第二和第六位。

“也就是说,在中国医药类产品出口当中,外资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较高比重,在最盈利的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其贡献更大。”许铭说。

医保商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9年我国西药类出口为192亿美元,其中原料药出口166亿美元左右,约占整个西药类产品出口的86.45%;成药出口约为12亿美元,生化药出口14.5亿美元。而在西药制剂有出口实绩的1299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为181家,只占据我国西药制剂出口企业总数的14%,但其出口额比重却高达51.92%。

许铭指出,这也表明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已经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这也跟跨国公司现有面貌有关。公司内贸易、公司部门内贸易和公司产品内贸易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了原来的两国之间货物交换关系。医药行业是我国较早开放的行业,在华外企生产产品大多都是返销到原有国当中。”许铭说。

许铭指出,这种现象在其他行业也或多或少存在,中美贸易出现顺差,实际上有相当部分是在华美资企业所为。“人民币升值实际上对美国企业影响也很大,受损的是双边。”

出口企业面临洗牌

“一般来说,提高出口价格是外向型企业在应对汇率变化时最常用的方法,一是为了消化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二是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但是此种方法对企业的议价能力要求较高,仍需慎重。”专家称。

针对业内有人建议采用其他币种结算、改变出口途径等,张总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也会引起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波动。将产品改销非美元结算市场,也存在“市场不是说马上转就转得过来的”困难。在他看来,医药产品出口往往需要经过欧盟或者美国FDA认证,国内目前很少有企业的产品能够同时获得两种认证。同时,产品销售与销售渠道紧密相关。销售渠道的建设并不是一日之功。

当然,企业也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和贸易结算方式化解汇率风险,如使用银行的远期结售汇、外币兑人民币的掉期业务等汇率工具;也可采用包括“长单变短单、大单变小单”、实行梯度报价、协商使用浮动汇率等办法来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

不过在专家看来,这些方式只是技术处理,对企业彻底摆脱现有困境意义不大。医保商会秘书长崔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大部分中小公司并不能通过金融工具避险。“目前一些大企业或是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独特性,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谈判共同承受汇率风险,而大部分企业的话语权比较弱,风险分摊话语权比较小,汇率升值将带来直接损失。”

许铭也表示,在我国从事医药进出口的4.6万家企业中,有出口实绩的大概有3万家,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不到4000家,约占13%,其他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样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禁不起汇率如此之大的波动,可以预见的是行业新一轮洗牌将出现。对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来说,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